Macan Electric
0
c.c.
4
車型
358 - 541萬
查看所有照片
16,528
2024
4月
23
外型變得銳利,後座空間比起現行產品好上不少,操控與性能表現符合 Porsche 品牌風格。
這次,我在法國試駕的是,Macan Turbo Electric。
U-CAR 在 2023 年年底參加了 Macan Electric 的 Workshop,對於 Macan 的電氣系統有了深入的認識:用 Porsche 與 Volkswagen 集團合作開發的 PPE Premium Platform Electric 平臺所打造,800V,整體更為平整,電池容量為 100kWh,分成 12 個模組,共 180 個電池芯,充電功率最大 270kW,10%到 80%僅需時 21 分鐘。
只是,該活動只能試乘,全車也貼著偽裝膠帶,到底 Macan 實際上開起來、坐起來、看起來是如何?這趟到尼斯來,終於見真章。
目前 Macan Electric 發表了 Macan 4 Electric 以及 Macan Turbo Electric 等 2 個車型,臺灣保時捷公布建議售價分別是 373 萬元與 541 萬元。2 款車均是前後 2 具永磁馬達的四輪驅動系統,最大的動力分別是 300kW(408 PS)以及 470kW(639PS),扭力則是 650Nm 66.3 公斤米與 1130Nm 115.3 公斤米,雖然車重達 2.3 噸,0 到 100 公里加速分別是 5.2 秒與 3.3 秒,表現均相當凌利。
蔚藍海岸陽光依舊普照,雖然我們拿到的是 Volcano Grey Metallic 深灰到近黑色塗裝的車輛,但是在陽光的照射下,每一道折線依舊十分明顯。讓我們可以清楚看到新一代 Macan 的設計。
不同於現行 Macan 較為圓潤的設計,全新 Macan Electric 的線條明顯變得銳利,鈑件的折線清楚而俐落,帶來完全不同的視覺感受。
最明顯的是車頭延續自 Taycan 以來的新式燈組設計,在 Macan Electric 上四邊形的折角更為明確,而前行李廂蓋也多了 2 道充滿勁道筆直的折線,與原本圓潤飽滿的蚌殼式引擎蓋,帶來完全不同的設計。
試駕車輛為 Turbo 車型,所以下方的保桿也有更多的折線,空氣流道與刻意外凸的造型,讓車頭視覺充滿力量感,跟現有車型飽滿的紮實感,有著不同的視覺效果。Macan Turbo Electric 這還加入了飛翼式的設計,下方並有主動開閉進氣口調節氣流,側面亦有通氣孔可以為前輪煞車散熱,這些都是空氣力學實證有效之下的量產設計。
特別值得一提的,與 Taycan 相似的燈組,其實只是 Macan Electric 的行車識別燈,以 4 顆 LED 的亮點,彰顯其來自 Porsche 的血統。實際上的照明燈組,是嵌在保險桿之中的 LED 矩陣式頭燈,以較低的位置,帶來較好的路面照射效果,同時避免形成其他車輛的干擾。
側面的 Macan Electric 也長得跟現有車型完全不同。現有 Macan 在 B 柱後的車頂略為下降,尾門的角度亦較斜,並在頂部加上了小小的擾流板,輔以圓潤的設計基調,帶來跑車化的動感。
Macan Electric 車頂明顯維持相同的水平,一路延伸到 C 柱,再明快地轉折打造出尾門上半部的傾斜,與現有車型的圓潤延伸並不同。而且 Macan 招牌的小鴨尾擾流板在 Macan Electric 上消失了,觀者更直接看到鈑件轉折的變化。
此外,Macan Electric 雖然車體維持 Porsche 傳統厚實的肩部,但招牌的刀刃飾板同樣變得更為銳利,原本僅是水平的折線現在變得符合刀刃外型的轉折,俐落地拉出線條,帶來力量感也帶來視覺上的速度感。
車尾部份,取消了車頂的鴨尾,讓整體的氣流更為完整,讓尾門雨刷變得不需要。不過對於 Porsche 客層習慣的高速行駛,Porsche 仍為 Macan Electric 裝上了電動啟閉的尾翼,以在必要時打開,提供精準的下壓力。而這個在傾斜尾門上加裝電動尾翼的設計,也讓這部份的外形,頗像家族大哥 Panamera 的車尾。
與車頭造型相呼應,Turbo 等級的 Macan Electri 亦在尾燈下方的保險桿做出外張的造型設計,並加上導引鰭片的飾板,讓性能風格更為強烈。在 Macan 4 Electric 車型則僅是平整的保險桿設計。
全新的造型看起來似乎更為方正,然而在 PPE 平臺平整化底盤的設計,以及取消車頂小鴨尾所消除原有的亂流影響,讓這輛高底盤的 SUV 車,風阻係數僅有 0.25。相對於現有 GTS 車型的 0.36 風阻係數,其之間改善之大,不需贅言。
打開無窗框的車門,小亮坐進了 Macan Electric 的駕駛座。入眼是一股十分熟悉的感覺,不論是 12.6 吋曲面全彩液晶儀表面板、10.9 吋的中控資訊顯示器與副駕駛座顯示器、按鍵與觸控結合的中控面板,都與小亮 2023 年到奧地利試駕的 Cayenne 十分相似,就只有鞍座的扶把與出風口設計略有不同。
小亮的感覺並沒有錯,因為 Porsche 人員表示,這套內裝的設計原本就是為了 Macan Electric 所打造,並沿用到 Cayenne 的小改款車型上。然而,Volkswagen Group 子公司 CARIAD 開發 E3 平臺難產,轉而採用 Google 的 Android Automotive 系統,讓 Macan Electric 推出受到延誤,反而讓 Cayenne 後發先至,成為新內裝設計的首款採用產品,才會讓 Macan Electric 反而看起來是效法 Cayenne 的後進。
前衛科技感的內裝風格,在 Taycan 之後已成為 Porsche 的主流風格,對於準買家而言肯定不陌生。相信所有的買家對於新 Macan 最大的好奇,絕對都是後座空間的表現。
在將前座依小亮習慣調整好之後,小亮坐到後座,Macan Electric 的後座空間,表現相當不錯。以小亮 174 公分的身高,正常輕鬆的乘坐之下,膝部離前座椅背還有超過 1 個拳頭的餘裕,而過去顯得侷促的頭部空間,在平整化的設計之下,也帶來了超過 1 個拳頭的空間,並不會帶來壓迫感,乘坐起來的表現相當不錯。
之所以有這樣的效果,最主要得力於 Macan Electric 的軸距自現行的 2807mm 增加至 2893mm,多了 86mm 也就是 8.6 公分之多,是膝部空間能大幅增加的原因。另外,雖然 Macan Electric 的車高僅比原車高增加 1mm,但是平整化的底盤讓 Porsche 能將後座的著座點降低 1.5 公分,加上後方車頂平整化的設計,讓頭部空間的餘裕就此誕生。
雖然,PPE 底盤的平整化設計,也讓後座有著果嶺式的平整地板,因而後座出風口相當突出,加上車寬僅增加約 11mm,所以即便少了脊狀的凸起,後座中央其實乘坐並不舒適。Macan Electric 還是適合 4 人乘坐使用。
取消了後窗雨刷,Macan Electric 的電動尾門開關從後雨刷的基座移到後方攝影機旁。輕按便會自動開啟,迎面而來是方正的後方行李空間,Macan 4 為 540 公升,較現有車型的 488 公升來得大,Macan Turbo 則為 480 公升。據了解,其空間主要是安裝了高性能輸出所需要 900A 的逆變器,因而較小。
延續 Taycan 以來的優良傳統,即便目前 Macan Electric 都是有前方馬達的四輪驅動配置,英文稱為 Frunk 的前行李廂,與 Taycan 一樣達到 84 公升的容量,又寬又深的設計,在日常使用的實用性極高。前行李廂的開啟採用感應式開關。只要身懷鑰匙,站在車頭,用手在廠徽下方的保險桿部份輕輕一揮,前行李廂蓋就會彈開,更增使用的便利。
這個輕拂的動作十分帥氣,不過許多 Tesla 車主對前行李廂改裝了電動啟閉的功能,讓使用更加便利,小亮便好奇為什麼 Macan 不直接標配電動開闔功能,甚至選配亦沒有提供。Porsche 人員表示,開發過程之中評估需要額外至少 2 公斤重的輔助機構,在多方考量之下,Macan Electric 選擇把招牌的蚌殼式前蓋設計改為傳統的設計,讓車主開闔的重量負擔下降,同時捨棄了電動開闔的機構。若有這項需求的車主,或許只能等待售後市場的改裝產品了。
除了前行李廂蓋是用感應式開啟,Macan Electric 的電動充電孔蓋亦是觸控感應開啟。不同於 Taycan 有一個觸控感應專用的鰭片,Macan Electric 的充電孔蓋平整無華。其訣竅在於用 2 隻手指併攏輕輕靠在充電孔蓋上,系統偵測到特定手勢之後,便會開啟,使用者就能逕行充電。
由於沒有鰭片,縮進葉子板內的電動充電孔蓋並不能讓車主自行關閉。Porsche 表示,當充完電拔槍,孔蓋就會自動關起來。而若是像我們這樣試著打開沒有充電的狀況下,只要鎖上中控鎖,或是打進 D 檔,孔蓋也會自動關閉,不需要車主擔心。
看完內外的設計,重頭戲自然是實際開車上路。
這次活動取還車是在尼斯附近 Antibes 安提布的遊艇碼頭,一上路,就先經過 Antibes 市中心的塞車。南法的車道都畫得極窄,渡假區的人流車流又比較隨興,一開始的塞車相當難過,不過也讓我們體驗到 Macan 車室內良好的靜肅性。
靜肅是電動車先天的優勢,而所試駕的車款亦選配了隔熱隔音的雙層玻璃,讓靜肅性更上層樓。即便經過吵雜的市區,乘坐的環境依舊非常良好。
後續的路段進入了高速公路,小亮習慣性地開啟了 ACC 及車道維持系統。U-CAR 公務車的 Taycan 在 L2 的輔助系統表現並不佳,所以小亮也沒有什麼期待。不過實際上路之後,Macan 的車道置中、前車距離的維持、車速的維持,甚至是鄰道車輛突然切入前方時,其表現都極為平穩順暢,讓高速公路上的巡航極為輕鬆,比在臺灣 Taycan 的表現好上一截。這套 L2 輔助系統原廠命名為 Porsche InnoDrive with Active Lane Keeping,臺灣預計也會導入,對於車主而言,是極佳的選擇。
新 Macan 也提供了 HUD 擡頭顯示器的選配,試駕車當然也配置了。這套擡頭顯示器的效果極佳。原廠表示,其設定焦距為 10 公尺,顯示大小約為 87 吋,讓車主在駕駛時直接看著前方路況,就能直接接收資訊,眼睛不需要進行焦距的調整,使用十分便利。
這套系統能顯示的資訊極為豐富,車速、限速、駕駛輔助狀、導航資訊等,都會清楚顯示。在路口前便會清楚提示前方車道數目以及所該行駛的車道,讓駕駛不會走錯,更有擴增實境的轉向箭頭指引,在靠近轉彎路口時會出現浮動的箭頭,並逐漸放大,指著該轉向的路口,讓首次造訪安提布的我們,亦能輕鬆開上適當的道路,使用十分方便。若臺灣圖資能支援這樣的功能,將會十分便利。
不過所試駕的車輛在設定上似乎有所誤差。在中控螢幕上導航的位置十分精確,但是在擡頭顯示器的距離倒數卻有著 10 公尺左右的誤差,因此即便有擴增實境箭頭的指示,曾出現距離倒數到 0 時已經錯過路口,因而多繞了點路。這問題也已向原廠人員反應,原廠會進行處理,相信在上市後將能準確提供轉向指引。若我是車主我一定會選,因為實在太好用了。
高速公路的車流量極大,也沒有無限速的自由,自然只是巡航行駛,639 匹馬力,只發揮極小的一部份,寫意輕鬆自然不在話下。按指示下了高速公路,我們跟著導航系統在法國阿爾卑斯山區穿梭,車道雖然同樣窄小,但是車流較少,彎道連綿不斷,與臺灣山區的駕駛環境若合符節,正是好好體會 Macan 底盤功力的時刻。
高速公路的車流量極大,也沒有無限速的自由,自然只是巡航行駛,639 匹馬力,只發揮極小的一部份,寫意輕鬆自然不在話下。按指示下了高速公路,我們跟著導航系統在法國阿爾卑斯山區穿梭,車道雖然同樣窄小,但是車流較少,彎道連綿不斷,與臺灣山區的駕駛環境若合符節,正是好好體會 Macan 底盤功力的時刻。
在幾個彎道之後,小亮覺得猶豫了起來,因為這輛 Macan 的後軸反應有點慢,總是在我已經開到想要的路線之時,車尾還會再多扭一下。原因是這代的 Macan Electric 提供了後軸轉向系統的選配,當然這臺也有。在時速 30 公里以下,後輪會與前輪反向,以補償加長軸距帶來的轉向的遲緩,而在時速 30 公里至時速 130 公里則是會依速度及操作做出相當應的同向轉動,以讓其兼具速度與平穩。的確,Macan Electric 延續 Taycan 以來的風格,是現有電動車產品中轉向最佳、最直覺的產品,加了後軸轉向系統,讓其雖然有著長軸距,但是在低速彎的進入十分的銳利。只是後軸轉向回復略為慢了點,讓我在以為完成過彎的操作之後,後軸還沒回到平衡位置,因而多扭了一下。
正在為此所苦惱之際,同車的同業說,你要不要試試不同的模式。
一語驚醒夢中人,我立刻轉動方向盤右下角的模式旋鈕,從原有的 Normal 模式轉到 Sport 模式。賓果,所有的一切都不一樣了。試車車輛有著最新的雙閥式 PASM,加上氣壓懸載,拉伸與壓縮的阻尼值與彈性係數都因為 Sport 模式而調高,車輛對於起伏的吸收更為快速,路感更為直接,而原本困擾小亮的後軸轉向系統,作動的反應亦更快,所以在作動完的回正動作也更快,在我開上路線之際,後軸的修正亦已經恢復,讓我可以繼續開始下一個動作,不會感到不協調。
更讓人驚喜的,當我把模式切換到 Sport+,阻尼值與 K 值會調到最高、反應最快、回饋最好、路面的起伏也會最直接,理論上乘坐起來應該會最受干擾,但是 Porsche 長期底盤的調校功力著實了解,Sport+模式之下,操控反應最快最直覺,完全感覺不到後軸轉向的干擾,更重要的是坐起來還很舒服。駕駛可以明確掌握到不良路面的起伏,但是乘坐並不會感覺到惱人的碎震,2300 公斤的車重在高速過程時也能獲得良好的支撐,讓駕駛可以咨意攻略每個彎道,表現十分優異。
不論是小亮或是同車的同業,我們都在各種模式之下反覆切換體驗了數次後,都選擇了 Sport+做為後續的駕駛模式,盡情享受 Porsche 高品質的操控、乘坐以及跑車聲浪系統迷人的聲音,享受在蔚藍海岸愉快的行車時光。
在試駕之後,對於整體 Macan Turbo Electric 的操控、乘坐及空間表現,小亮都給予極佳的評價。一如在 Taycan 上所做的,Porsche 再次打造了一輛符合 Porsche 跑車精神的電動車產品,熟悉 Porsche 的駕駛只要踩下踏板、扭轉方向盤,體感都會在在地告訴你,這就是一輛 Porsche,再加上 100kWh 的超大電池容量,完全不必有里程焦慮,就產品力而言,是無庸擔心的。
不過實際的能耗仍是電動車測試的重點,只是在人生地不熟的海外試駕中無法執行。在引進臺灣之後,U-CAR 編輯部會再實車測試,讓大家了解這款產品的能耗表現。